手机号:‭135 1105 7488 | 联系电话:400-705-9909
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出游指南 > 出游问答

坝上草原有哪些文化习俗?

服饰:如今坝上人服饰已融人现代,与都市相差不大。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却不一样。那时脚踏毡圪瘩,腿套大棉裤,上着对襟棉袱,头狐皮帽,再冷还得穿白茬皮袱。由于坝上热季短,上了年纪人一年四季不脱棉裤。蒙族青年人已与汉人有相同的穿戴。上年纪的人还穿蒙装,主要是蒙古袍。袍子长而宽大,长袖高领,右开襟,下摆不开衩,领口、袖口、襟镶花边。男袍多用蓝色、棕色,女子爱红色、绿色。蒙古袍都用腰带扎紧,男子向上提,显得潇洒;女子则向下拉展,显得苗条。有人还戴礼帽,戴珠宝。

饮食:坝上以汉族为主,其次为蒙、满族等。饮食习惯基本上以莜面、土豆为主;蒙满则以奶食、肉类为主。莜麦是旱地作物,产量不高,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各种氨基酸,对高血压、糖尿病有食疗作用。它和土豆是坝上人最基本的食物,可作多种面食,配以羊肉蘑菇,是风味独特的地方食品。蒙族食品有三类:肉食、奶食、粮食。草原上蔬菜较少,早午喝奶茶、吃奶食、手把肉,晚上吃手把肉、面条。奶茶,讲究的作法是先用羊尾擦锅,加水,将砖茶熬成红色,然后按6:1兑鲜奶。奶酒,鲜奶发酵变酸,取出奶油后,加热剩余液体,蒸馏后的液体就是奶酒。酸奶,将鲜奶加热变酸后即为酸奶。止渴败火,帮助消化。奶皮子,鲜奶变酸后上边的一层薄皮。奶皮子味道香甜,拌上白糖或作成拔丝奶皮非常可口。黄油,又叫奶油,将鲜奶搅拌取出最上层的乳脂用温火熬煎即成。它是奶中上品。手把肉,把带骨的牛羊肉卸成自然块(按骨缝)放入锅中加水煮,不加调料和盐。掌握好时间是最重要的,时间不够不熟,时间过长肉质变老。烤全羊,传统的作法是用剥去皮的整羊,填刷作料,吊起在特制的烤炉中用杏木火烤4—5小时。烤好的羊色泽金黄、外酥里嫩,配以葱酱、薄饼等。在客人品尝烤全羊时,一般要唱歌、献哈达、敬酒。烤羊腿与以上作法大同小异。涮羊肉,起源于元代。相传忽必烈南征,正待烧饭,敌人袭来,炖肉已来不及,厨师急中生智,飞快地将肉切成片,放在沸水锅中搅拌,待肉色一变,即捞在碗中撒上盐面、调料食用。后来每逢战毕,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的羊肉片,将士们赞不绝口,忽必烈当即赐名“涮羊肉”。

交通:坝上多用木头车,又称牛车、辘辘车。车用桦木制作,双轮,轮高四尺多,连轴转动,常用麻油抹轴,增加润滑。这种车结构简单,使用方便,适用草地、雪地、沼泽中运行,载重百斤。如今这种车坝上已不多见了。礼仪:坝上人与中原人一般礼仪相同,倒是蒙人讲究多一些。进蒙古包,坐姿、举手、投足都有讲究。坝上用于旅游的蒙古包,基本的礼仪还有,比如,蒙古包东面是“里首”,西边是“外首”;进包时只能从里首进,不能从外首进;客人进包时,不能踩门槛;座位是女人在东、男人在西;东面是尊位,正北是“金地”,为一家之主的座位;蒙古族有一句格言:“不学书也要学坐”就是说这些礼仪的重要性。蒙古族把酒看作表达对客人敬重的佳品。敬酒礼仪什么时候都显得庄重热烈。敬酒前,主人都要整好衣服,将酒斟在银碗托在哈达上,客人接过酒应以右手无名指“三弹”,表示敬天、敬地、敬神灵,然后饮用。酒间一般以歌助兴。哈达是佛教传人草原后才有的。哈达是藏语音译, 在迎送、馈赠等场合中使用。哈达多以丝绸为料,有白色、浅蓝色和黄色三种。哈达长约五尺,两端有穗丝,绣有图案,献哈达一般将哈达对折,开口一方向着贵宾,略弯腰向前捧过头搭在宾客脖子上。

文艺:坝上在明清前受草原民族影响,盛行歌舞、羌姆舞、摔跤、射箭、赛马。后来由于汉人大量迁入,坝上盛行“二人台”,这种由晋北、河套地区传来的剧种,在坝上演变成“东路”二人台,它节奏明快、高吭明亮。东路二人台流传于尚义、张北、沽源一带。一年一度的“庙会”则是草原佛教盛行时留下来的。因为举行大规模祭祀往往伴随物资交流,尤其是马牛羊买卖,所以到了现代,还有牧畜交易大会,百姓俗称“交流会”。

居室:坝上在清代以前,基本上属游牧部族,之后从关内(居庸关)口里(张家口以南)有汉人移来,进行垦植,所以居住房舍,从以前的蒙古包改为固定建筑。坝上以前土坯房多,窗小,用麻纸糊,里边靠窗有大炕,用柴火烧,取暖带烧饭。冬天一到,房顶、后墙都要用柴捂得严严实实,以抵御风寒。坝上多建新型砖瓦房,父母孩子分开居住,有的还带有洗浴设备。旅游则多以蒙古包和土房(农家院)给客人提供住宿,蒙古包配以现代设施,农家炕则热乎乎的,各有情趣。



QQ在线咨询
咨询热线
‭135 1105 7488‬
服务热线
400-705-9909